一支部一實事 | 五接鎮:支部領航辦實事 一線服務連民心
今年以來,五接鎮圍繞“群眾出卷、支部答卷、黨委閱卷”的工作思路,聚焦群眾所需、所盼,深入開展“一支部一實事、一黨員一承諾”活動,深入調研確定鎮級重點實事項目33個,引導全鎮黨員深入基層一線亮身份、辦實事、當先鋒。
老木廠村篆刻技藝取法秦漢,風格樸茂渾厚,作品常以村名、村景、村俗為創作對象,多次入選國家級展覽。但近年來因文化宣傳不足、技藝青黃不接等原因,導致篆刻面臨傳承危機。“這是咱村的瑰寶,可不能斷在咱們這代人手里!”村民們滿心珍視。來訪的客人也紛紛感嘆:“如此獨特珍貴的技藝,要是消失了,實在可惜。”為讓老手藝煥發新活力,老木廠村黨總支年初將傳承篆刻技藝列為支部實事項目。
為加強對篆刻技藝的宣傳,黨總支多方論證后,決定在村黨群服務中心開辟出約55平方米的專門區域,用于打造一間集展示、教育、交流于一體的篆刻展覽室。室內劃分“歷史溯源區”“工具材料區”“精品展示區”等板塊系統展示篆刻歷史、篆刻工具以及篆刻作品,全天候對村民、游客免費開放以豐富群眾對篆刻的認識。目前,展覽室已進入設計打造階段,預計年底前可完成全部建設并對外開放。
為讓篆刻文化真正“活起來”“傳下去”,黨總支同步推進技藝傳承工作。經過層層篩選,精心挑選出4名既對篆刻文化有濃厚興趣、又具備一定文化素養和表達能力的青年黨員組建“篆刻文化義務講解隊”,并制定系統培訓方案,定期邀請篆刻名家為隊員授課,講解篆刻的基本知識、技巧和背后的文化故事。同時,組織隊員通過“實物展示+現場講解+互動問答”的方式,為村民和游客提供常態化講解服務。
下一步,黨總支計劃通過舉辦篆刻培訓班、開展篆刻比賽等活動,進一步吸引年輕人參與,對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個人,落實“1+1”幫帶制度,邀請資深篆刻藝人提供專業指導,幫助掌握篆刻技藝的精髓,確保篆刻技藝傳承的可持續性。
“以前這條路坑坑洼洼,騎車顛得骨頭疼,老人家出門還要擔心摔跤。現在好了,路面平平整整,走在路上心里都敞亮!”近日,看著家門口新修的蔣家灣子北路,張大圩村村民趙大爺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這條修建于2012年的田間路,曾是方便村民勞作的“暖心路”,卻因常年受重載車輛碾壓變得破損不堪,成為群眾“出行難”的心頭事。
立項階段,黨總支牽頭組建由村民組長、黨員代表、群眾代表及退休工程師組成的專項工作組,開展了為期1周的實地調研,通過“院壩座談+入戶走訪”形式收集意見11條,最終確定“破損路段全翻新”的修復方案。施工過程中,黨員代表與村監委會組成“監督服務專班”,每日到場督查:原材料進場時聯合市監部門核驗質檢報告,施工環節使用水準儀實時監測路面平整度,對碾壓密度不足的2處路段要求立即返工。同時,確定出兩條繞行路線,安排6名黨員輪值引導行人車輛。經過5天的緊張施工,全長百余米的“搓板路”蛻變為3.5米寬的水泥硬化路,沿途還增設了2處錯車道。工程驗收后,村黨總支牽頭成立路面管護隊,由蹲點黨員干部分段包片負責日常清掃與破損預警,真正讓民生工程落地見效。
修好一條路,溫暖一片心。下一步,黨總支將持續聚焦群眾需求,以更多務實舉措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讓民生工程真正成為凝聚民心的“連心橋”。
每當旅游旺季來臨,開沙島旅游度假區雙向兩車道的道路布局、日均1萬余輛的車流峰值,都會讓基地路、開沙大道等核心路段成為“腸梗阻”。村民抱怨:“游客的小汽車都停到了家門口”;游客吐槽:“前頭的車說停就停,也沒個工作人員疏導”......相關部門收到的意見箱里,與交通問題有關的建議占比超過60%。
面對這一民生“堵點”,五接鎮機關第一黨支部聞令而動,支部20名黨員分成4個小組,利用清明假期后的2個周末走訪了80余戶村民、收集了14條意見。同時,實地勘查了5條核心路段,聯合交警部門調取卡口監控,精準鎖定上午9-11點、下午3-5點兩個擁堵高峰段。經過支部專題會議研討,最終形成“黨員包卡口、分班輪值勤”的疏解方案,決定在兩個關鍵堵點設置黨員先鋒崗,以“2人一組、2組一班、5班輪崗”的模式實現8:00-20:00全時段覆蓋。
“請不要停在村民家門口,臨時停車場向前行駛500米”“請前方車輛靠右直行,不要隨意停下”......每天清晨8點,黨員志愿者的哨聲準時在開沙大道東卡口響起。數據顯示,實施黨員值守制度后,度假區核心路段的平均通行效率提升25%,節假日擁堵時長縮短40%,因交通糾紛引發的投訴率大大降低,“黨員給您帶路”成為開沙島新的文旅服務品牌。
從“堵心路”到“幸福路”的轉變,是五接鎮機關第一黨支部為民辦實事的生動縮影。支部將進一步健全度假區旅游旺季交通疏導長效機制,以黨員先鋒崗為基礎,建立“需求研判-動態響應-效果復盤”閉環體系,高峰時段提前聯動多方研判車流趨勢,靈活增派人手;同時定期收集村民與游客反饋,持續優化疏導方案,推動實現交通治理常態化、精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