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規范事業單位運行,推進事業單位監管工作規范化、效能化、精準化,通州區委編辦創新工作機制、優化服務質效、實施精準監管,全方位、立體式、多維度開展創新實踐,“三位一體”構建事業單位監管服務新格局。
夯實制度根基,全方位建立聯動監管機制
健全多項規章制度。嚴格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上級部署要求,結合通州實際,出臺《通州區事業單位“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工作細則(試行)》《通州區事業單位信用等級評價辦法(試行)》,規范完善事業單位信用等級評價聯席辦公、事業單位法人約談、事業單位法人登記事項辦事指南等多項規章制度,著力從制度層面規范事業單位監管,確保依法依規、科學有效。
建立“1+3”登記臺賬。以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系統為基礎,建立事業單位管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中文域名管理3本臺賬。堅持“分類整理、逐戶建檔、精細管理”原則,對照實名制系統信息、機構編制 沿革文件,梳理全區事業單位、機關群團、網站掛標等情況,對事業單位和機關群團法人登記、變更、注銷、中文域名等情況逐一摸排,分類動態調整。
形成“1+N”聯動機制。以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為依托,強化內外聯動,形成多方參與、協同共管機制。登記科與事業科、督查科互聯互動,聚焦履職效能,做好事業單位監管與實名制管理、機構編制執行情況和使用效益評估的有機結合,定期將單位人員調整變化信息、監督檢查情況互相推送,推動事業單位監管有的放矢、精準高效。機構編制部門與組織、人社、發改、財政等部門聯動配合,強化對事業單位在法人證書使用、登記管理、信用建設等方面的監督檢查,對存在違法違規、不守誠信等異常情形的事業單位,約談法定代表人,責令限期整改,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優化服務流程,立體式提升事項辦理質效
靠前服務提效率。充分發揮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服務指導功能,為基層辦事單位打造“一站式”服務。秉持主動靠前原則,明確事業單位法人設立、變更、注銷等環節需要準備的資料和操作步驟,便于服務對象提前知曉辦理流程、辦結時限和申請材料等,為舉辦單位、事業單位的辦事人員提供工作樣本,最大限度簡環節、減要件、優流程、縮時限,提升服務效率。
實時指導提質量。堅持以“一線督導指導、一線溝通聯系”的方式優化延伸服務,對于系統操作有困難的,及時提供網絡遠程協助、電話專線指導或現場幫辦代辦等服務,確保單位不因業務流程不熟練而影響登記進度,不斷提高事業單位登記工作質量。
一網通辦提成效。在區委編辦推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培育業務能手和技術骨干,真正做到誰接待、誰辦結,不辦結、不下班,當日事、當日結,以“一網式”融合辦理模式推進登記事項工作成效。業務事項在網上申請核準后,“只跑一次”領取法人證書,對無不良信用記錄的事業單位提交材料存在個別形式欠缺、不影響后續判斷和審核的,可在限時補齊的前提下,實行“容缺受理”。今年以來,共辦理事業單位設立登記5家,變更登記188家。
抓住關鍵環節,多維度構建閉環監管鏈條
抽查“問診”促整改。強化事業單位“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工作,研究制定檢查計劃,建立涵蓋事業單位登記事項、年度報告、履職情況等35項具體內容的事項清單,運用實地核查、網絡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分批次對36家事業單位開展抽查,深入了解被檢查單位的整體運行情況。針對核查中發現的個別事業單位開辦資金與實際不一致、宗旨和業務范圍不完全符合實際需要、登記檔案保存不全等問題,下發《限期整改通知書》,將抽查情況記入事業單位法人登記檔案,核查情況和結果及時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抓好后續跟蹤問效,對于整改不到位的單位,開展法定代表人約談,要求其明確主體責任、倒排時序進度、嚴格落實到位。
年報“體檢”促規范。精心組織開展事業單位年度報告公示工作,明確公示內容、公示環節及工作要求等,建立年報工作責任制,壓實壓細工作責任。針對部分事業單位因資產累計折舊等因素導致事業單位凈資產增減幅度超過20%,未及時變更法定代表人、住所等情況,要求事業單位先行完成相關事項變更再進行年度報告,充分發揮年報“年檢”功能,確保年報信息準確。共175家在完成相關事項變更后再進行2022年度報告公示,全區357家事業單位年度報告工作準確率達100%。
評價“把脈”促提質。統籌推進事業單位信用等級評價工作,持續深化公立醫院、公立中小學校信用等級評價。建立健全事業單位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完善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信用等級評價指標體系,推進事業單位信用信息及時公示、統一歸集、同步推送、協同應用。以評價“把脈”事業單位履職情況,與信用主管部門及相關行業部門開展聯合懲戒,推動評價結果與機構編制事項調整有效銜接,倒逼事業單位規范履職、優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