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組工干部在基層”活動要求,科室近期走訪了平潮鎮轄區內的7個村,與7位村黨總支書記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雖然每個村的區位、基礎、業態都不盡一致,每位村書記的經歷、個性、處事都各有特色,但仍然能在交流中,感受到勝任村(社區)帶頭人所必需的共性“密碼”。
心里有“數”。交流期間,7位書記不論任職時間長短,都對本村的村情村貌如數家珍,地域面積、轄區人口、村民小組、土地流轉、黨員人數、企業數量、收入支出、特色產業、班子構成等無一不脫口而出。九圩港村的任書記對村營收入的詳細組成條縷清晰,任口村的王書記對群眾訴求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國道村的張書記對轄區重要項目的進展情況了然于心,既有數據支撐,也有具體事例。嫻熟的情況掌握來自于長期積累和日常研究,對村情實際心里有“數”,才能在做決策、抓落實、干工作的過程中抓住關鍵、不走彎路。
手中有“活”。村級事務千千萬萬,少不了各種訴求、困難、矛盾需要處理。7位書記在交流中都分享了各自化解矛盾、推動發展的鮮活事例,四十里村巧妙“騰挪”專門開辟一處“煙火集市”,既方便村內水果種植戶進行銷售,又規范了工業區周邊環境管理;團圓村借村集體資產清查契機,不僅“軟硬兼施”收回陳賬60余萬元,還趁勢規范了租賃協議保障了后續權益實現;三港村以“隨叫隨到、無事不擾”的真情服務取得轄區內重點交通設施施工方支持信任,改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等等,令人印象深刻。
肩上有“責”。問題意識源自于對崗位責任的思想自覺。除了介紹村情、交流成績,7位書記也不同程度談到了目前的瓶頸與困惑。穩定、健康、可持續的村集體收入構成是大家最為重視的問題,原有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政策原因日漸減少,如何增強自我“造血”功能,是他們的“必答題”。矛盾化解是另一個都被提起的話題,如何在情、理、法的框架內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考驗著他們的能力水平和經驗智慧。
基層工作千頭萬緒、瑣碎繁雜,作為村里的“領頭雁”,只有心里裝著問題、肩上擔著責任,堅持正確的工作方法,抱著必成的堅定信念,才能真正為基層、為群眾辦成事、辦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