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九圩港,新芽初綻的銀杏樹下,90歲的李奶奶拉著我的手說,“《肩膀挑出個九圩港》里的童謠,和我年輕時在工地上聽到的一模一樣。”帶著通西口音的感慨,叩開了我的思緒。
這次調研,我們走訪了平潮、劉橋等地的村(社區),黨員同志們用樸素話語,幫我們劃出了創作基線——黨員教育電視片的生命力來自于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榜樣9》中王亞平的面罩結滿冰霜,無聲訴說堅守的艱辛,《新時代警察故事》里執法記錄儀的晃動、急促的喘息,這些未經雕飾的真實細節,穿透屏幕、傳遞力量。
平潮鎮組織委員侯侃佳同志的手機里收藏著很多黨員教育電視片,拇指滑過手機屏,漫談中逐漸打開了話匣子,“典型事跡片在‘老先進’中打轉,黨課視頻內容飄在‘云端’。”每年制片季都絞盡腦汁、每次固定學習日都費盡心力,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到底如何才能走進內心深處?
五平路旁,行道樹不動如鐘,趕路人思緒萬千。在劉橋社區黨員活動室,我們做了一場有趣測試,將某部精心制作的電視片與《村醫賀星龍》先后播放,意料之外的結果令人深思。黨員同志們在賀星龍一次次摔倒中,眼泛淚光;卻對光鮮的“大制作”無動于衷。未經雕琢的真實最具感染力,當鏡頭對準生活,教育的目的也在這一刻悄然達成。
中午,我們圍坐在劉橋鎮徐園村黨群服務中心里,扒拉著盒飯和村黨委書記徐媛嘮嗑。書記竹筒倒豆子般講起剛出爐的微黨課視頻《我在徐園當書記》,“哪里用編故事呀!河道整治時掰扯不清的岸坡種植、頭回辦‘村馬’忙得直搓手、桃子賣不出去心里是真的發慌……”她用筷子戳著飯盒比劃。我咂摸出味兒來,活生生的日子就是最好的劇本,比唯美畫面、炫酷動效更有勁兒。
我們拍黨員教育電視片的人,既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文藝創作者,更是生活記錄者,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創作的方法、技術的手段有一百條、一千條,最根本的還是扎根生活。始終秉持強烈的現實主義,始終牢記“為誰創作、如何創作、由誰評價”,才能讓黨員教育電視片既有黨旗紅的政治本色,又帶泥土香的煙火氣息。
回程經過劉橋大橋時,暮色中的九圩港泛著金鱗。晚風掠過蘆蕩,夕陽的余暉將橋影拉長,滿載的貨船正奔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