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總鎮是傳統農業大鎮,近年來,該鎮搶抓發展機遇,建成了全市首個全電“植物工廠”——圓宏萬嘉智慧農業基地。當傳統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能結出什么樣的碩果?科技范和泥土氣會不會水土不服?鎮上村里能接得住、用得好這高大上的新科技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到位于二爻居的基地,通過實地觀摩、現場訪談等方式,探尋科技賦能農業發展的新解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以前種地看老黃歷,現在看大數據。”基地負責人王總邊說邊輕點手機屏幕向我們演示,很快溫室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數據就實時顯示出來了。精準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不僅將番茄產量提升至每平方米20公斤,更通過立體栽培、水肥一體化等技術,讓土地利用率翻倍。通過物聯網系統,大棚實現了遠程操控和自動報警,作物生長擺脫了“看天吃飯”的束縛。
為了有效解決農產品利潤率低、市場波動大、回本周期漫長等問題,基地在主管部門政策支持和指導幫助下,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并試種新品種,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綠色生態農產品。
科技樹還需人才加點
然而,科技的應用并非一帆風順,基地去年因誤用高鹽分地下水灌溉,番茄苗險些全軍覆沒。“傳感器再靈敏,也替代不了人的經驗。”技術人員向我們介紹,當系統報警提示異常時,仍需老農憑肉眼判斷葉片萎蔫程度,科技要落地,必須先讀懂土地的“語言”。
“硬件升級只是第一步,更需要懂技術、懂農業的復合型人才,還有政策的長線支持。”基地的團隊及合作伙伴中有號召力強的“帶頭人”,有懂技術的“田秀才”,也有善經營的“農創客”。正是靠著這些“新農人”,發展從田間到市場的農業專業化生產和流水線作業,才推動了新產品走進山姆、麥德龍等高端商超。
探索農旅發展更多可能
如何讓農旅項目持續吸引客流?如何平衡生產與觀光的功能?在調研中,我們注意到基地的另一面——農文旅融合的嘗試。基地逐步完善科普體驗區,將“生產場景”轉化為“消費場景”,實現了從“賣產品”到“賣體驗”的跨越,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也讓科技農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流量入口”。不少市民慕名而來,體驗采摘樂趣,研學團隊走進溫室,學習現代農業知識。同時,隨著二期項目的建成落地,基地又可以進一步擴充農旅科普、農事體驗等文旅活動區域,豐富研學、觀光等內容,形成吃玩購娛的更寬消費格局,促進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科技與農業的結合,不是簡單的“新”與“舊”的疊加,而是一場從生產方式到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科技的推廣應用,需要扎根基層的土壤,承接政策的雨露,沐浴人才的陽光。最好的智慧農業,終將是既接天線、又接地氣的存在。